「中国第一 , 世界第二」的广告语 , 没了

世界杯营销战从不缺少讨论,最近的话题来自海信。

在“中国第一,世界第二”引发一定争议后,品牌把广告语换成了“中国制造,一起努力”。

「中国第一 , 世界第二」的广告语 , 没了

作为本届世界杯的二级赞助商之一,海信自然希望解决最核心问题——做什么、怎么做才能在寸土寸金的黄金时段和广告位上,更为有效地将自己的信息传递给全世界的球迷。

海信的选择是在球场边上的广告牌上写文案,希望用文字(中国第一,世界第二)俘获球迷的眼球。

这已经不是其第一次在全球顶级足球大赛上使用类似办法。2016年欧洲杯、2018年世界杯赛场广告牌上也都能看到类似“海信电视,中国第一”、“中国电视,海信第一”的文案。

那么,问题来了。

方式无对错,信息有误读。大众可以接受品牌为了建立或者夯实自己的形象做一些能引起关注,形成记忆的内容,甚至是那些洗脑、粗暴的内容,那属于个人层面的选择,可以喜欢,也可以不喜欢,但不太可能上升到更高的讨论层面。类似可口可乐这样的品牌,也会直接在场边广告牌上放产品,只为第一时间提醒大家是时候开启一罐可乐了。

可一旦涉及到事实、信息乃至规则审核层面,事情就复杂很多。按照广告法,类似“中国第一,世界第二”的说法在国内广告中是不符合要求的。我们也询问了一些广告投放的从业者,他们表示如果要使用,企业需提供详尽真实的数据佐证,且要在广告的显著位置标明重要信息。比如,海信广告说的“中国第一,世界第二”其实指的是出货量,但消费者并不知情,有形成误导甚至欺骗的可能。但这并非核心争议点。

有人觉得海信的广告投放在海外渠道,是不是可以不受广告法限制,只要符合当地相应规则即可。但实际上,这一广告通过国内电视台、网络等渠道对本土观众形成了大量覆盖和影响,属于“面向境内受众的广告行为”,也要受到相应审查。这疑似是在打广告法的擦边球。

而一位熟悉重大体育赛事营销的媒体人则对广告门说道,“大手笔赞助国际大型赛事,肯定是为了做海外生意,但实际更多还是占领国内消费者心智。”

今年卡塔尔世界杯,万达集团、蒙牛、海信、vivo、雅迪、boss直聘成为赞助大赛的中国企业,其中万达集团为一级赞助商(同属于FIFA全球合作伙伴),蒙牛、海信、vivo为二级,也就是世界杯赞助商,雅迪和boss直聘为三级亚太区赞助商。根据数据和咨询公司披露的数据,这些企业累计投入达13.95亿美元,也让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本届世界杯最大“金主”国。同时,13.95亿美元也大大超过了2018年中国企业赞助俄罗斯世界杯的8.35亿美元(8.35亿美元,约合56亿,占当年世界杯总广告费用的40%)。

具体到品牌,2016年万达集团就与国际足联签约,拿下2018、2022、2026、2030四届世界杯赞助权,据报道,总累计金额在8.5亿美元。而根据网上的数据看,一届世界杯大赛,一级赞助花费大概在1.5亿美元,二级在6800万-1亿美元,三级也要2000万美元。这让世界杯总广告费用从2006年的5.6亿直接飙升至2018年的24亿。

如此花费,这些本土企业真的能值回本吗?

这可以分两方面看,一来,国际生意其实并不好做,全球布局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,所谓的降低成本,利益放大,对大多数本土企业还停留在口号层面,而把产品往外卖才是重点,但诸如海外项目搁浅,海外收入占比过少,投资过大利润下滑都困扰着绝大多数企业,那么,既然现实短期难以改变,国内的基本盘断然不能丢。

回到事件本身,面对争议,海信很平静,没有愤怒,更没有乱发声明,品牌或许早有预案和执行方案,同时其实也并不想有任何得罪本土消费者和网友的意思,更不想为敌。这不仅没有让潜在的争议真的变成危机,还让很多用户试着从事件背后,开始了解近些年海信所做的各种国内外努力,加深对品牌的认知。而新广告语甚至让消费者感受到了态度和格局。

营销宣传这个事,值不值从来要看企业自己的诉求,达成了,就是值的。

那么,对于,海信这次的换广告语行为,你是怎么看的?

品牌的初衷不难理解,自己既然花了这么多钱(有媒体称本届累计大概要花费近1亿美金),自然渴望获得最大的利益,那么偏实用性、功能性的文字显然是最快让大家记住自己的方式。

      
下载链接来自互联网 仅供学习研究之用,不得用于商业,请在24小时内删除!
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,如果你喜欢,请购买正版。

本站统一解压/安装密码:cgsop.com

热门内容
扫码关注,获取更多资源

CG模板素材网—全面收集影视资源!
www.cgsop.com
欢迎加入QQ交流群:
1群:299950416
2群:457190933

发表回复

后才能评论